“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在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隅,有一座花洲书院,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诞生于此。
百花洲畔千年庭院 书香墨韵文化地标
“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在风景如画的河南省邓州市百花洲畔,一座古朴典雅的书院静静伫立,它就是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牌楼。南阳市文明办 供图
今天,穿过刻着“花洲书院”四字的高大牌楼,拾级而上,在书山一览台举目北望,花洲书院的青砖黛瓦便可尽收眼底。
时光回溯至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冬月,主持“庆历新政”失败的范仲淹引疾求解边任,来到邓州任知州。彼时邓州学风不兴,而百花洲一带环境清幽、景色宜人,范仲淹便在此谋划筹建书院 ,不仅广邀名师,自己也常于公余讲学传道授业。
春风堂。南阳市文明办 供图
花洲书院主体为五进四院,沿中轴线,棂星门、泮池、春风堂、文会堂、万卷阁等标志性建筑次第排列。书院主讲堂以“春风”命名,取自“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的典故,也蕴含着教师讲学如春风化雨、学生听讲如沐春风的美好寓意。相传,书院创办之初,范仲淹在春风堂前亲手栽植四株桂树,以鼓励学子奋发读书,早日“折桂”。
邓州古代书院(资料图)。南阳市文明办 供图
花洲书院的创建,开邓州书院教育之先河。更重要的是,在其带动下,邓州古城内先后兴办书院共计7所,文运大振。
千年时光拂过,书香墨韵依然。范仲淹之后,一直至晚清,花洲书院虽屡遭战火焚毁,又历经修葺,但学术薪火传承不断,成为我国历史上办学最久的学府之一。
人文蔚起弦歌不绝 精神品质薪火相传
庆历六年的深秋,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据其寄来的书信及一幅《洞庭秋晚图》,为重修岳阳楼做记。
范文正公祠。南阳市文明办 供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承载着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至高境界,被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尊崇、传诵至今。
书山一览台南侧。南阳市文明办 供图
“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因范公而声名远播的花洲书院,成为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文化地标与教育圣地,才俊迭出,或文心雕龙、才思俊逸,或胸怀丘壑、神采风流。
姚雪垠读书处。南阳市文明办 供图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曾师从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是他写下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蜚声神州;以直言敢谏闻名的北宋状元贾黯,回到花洲书院向恩师请教立身为官之道,将范公所赠“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良心”的“不欺”箴言,履践终生;及至今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姚雪垠、创作“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系列小说的二月河,都曾在花洲书院留下求学足迹。
……
一代代花洲学子,秉承忧乐品质底色,胸怀青云之志,履践致远。
文脉绵延熠熠重光 守正创新焕发生机
自2002年始,花洲书院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全面修复,2014年更扩建了二期工程,扩建后占地200余亩,以书院园林之姿,融入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
邓州花洲书院俯瞰图(资料图)。南阳市文明办 供图
时至今日,花洲书院早已成为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历久弥新。
从文化地标到廉政教育高地。依托范仲淹“忧乐”思想,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搜集古代贤人名臣清廉警句,充实到书院展厅、照壁、碑刻等设施内,设置廉政文化长廊、法治文化长廊等,积极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园地。
研学体验活动(资料图)。南阳市文明办 供图
从研学体验到全民文化共享。围绕忧乐文化、宋朝礼仪、非遗手工等主题,精心设计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策划构建起“机构+基地+线路”的研学体系,将研学课堂搬进千年学府。通过线上线下形式,举办红色家风系列讲座、免费书画展、“非遗”体验进书院等多彩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非遗”文化互动(资料图)。南阳市文明办 供图
从科技赋能到文旅融合发展。采用数字化导览系统让游客沉浸式了解《岳阳楼记》背景,配备声光电设备,使研学空间成为体验儒家礼仪的实景课堂。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创IP,以展览展示、文艺演出、互动体验等多元化形式,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千年文脉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肌理。
从北宋的讲学圣地到今日的文化综合体,花洲书院以强大的文化引力凝聚人心,让“善治”“忧乐”等品质内核在新时代持续传递,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供稿:河南省文明办 南阳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