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6月11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该分论坛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精神文明网、中国新闻网共同承办。在分论坛跨国文明对话环节,中外青年嘉宾分享了跨文化交流的鲜活故事与深入思考。现集萃部分观点,供参考。
全球青年网络文明交往的三大趋势
作为一名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大学老师,我发现随着“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来到中国,参与到文化交流之中。当下全球青年人在网络上的文明交往,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交流方式去中心化。与传统青年被动接受新闻信息不同,当代青年更主动地成为内容创作与传播的主体,这种转变使交流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展现文化多样性。其二,表达形式碎片化。青年倾向通过Vlog、表情包、小视频等碎片化方式传递观点,高度适配注意力经济时代的传播特点,能快速传递个人价值观。其三,呈现文化混搭与全球本土化的特点。文化混搭体现在跨文化学习实践中,如黎巴嫩青年学京剧、保加利亚青年学汉语、埃及青年研究中国建筑,这种融合如同“fusion美食”,推动网络文化走向交融;而“全球本土化”(global+localization)则强调本土文明在交融中自我提升。(刘倩/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副院长)
网络桥梁:青年跨文化理解的生动实践
通过网络上的文化交流,对于全球的年轻人认识彼此有怎样的作用?我认为,网络是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尤其对年轻一代而言,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电商展览等多元方式,能更生动、深度地了解彼此文化。这种连接突破了传统课本与文字的局限,让青年直接“听见对方的声音,看见对方的生活”,从而打破刻板印象,建立真正的理解。比如:我在中国发布重庆、成都等地的视频与生活感受,让埃及朋友们首次了解到中国古蜀文化、三星堆等,更新了对中国的认知;同时,中国朋友也通过网络展现出对埃及文化的强烈好奇与友好态度。这一互动,正是青年借助网络推动跨文化理解的鲜活缩影。
中国对我而言并不陌生,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经历了很多、见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我希望能把在中国的所见所学带回埃及,为中埃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讲好中国故事。(诺拉Noura Al Shazly(埃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媒体专员)
中国文化不仅是我的热爱,更成了连接世界的桥
我的中国情结,始于15岁那年。第一位汉语老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文化的好奇——读历史书、听中国音乐、研究汉字,去中国渐渐成了刻在心里的梦想。2019年,我代表保加利亚参加“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这份向往更浓烈了。后来因计划调整,我在保加利亚大学学习一年后,再次以大学生身份参赛,幸运拿下“汉语桥”全球三等奖。又苦学一年中文,终于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如今在清华,我喜欢这里的美与学习氛围,也因爱拍视频加入团队,用镜头记录不同故事,分享给中国和国际朋友。这一路,从好奇到追梦,从比赛到清华,中国文化不仅是我的热爱,更成了连接世界的桥。(贝甜Betizhe Osmanova Akova(保加利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生、《Z世代看世界》系列参与者)
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了解
在中国学习工作10年,学习京剧的100天经历对我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启蒙:从梅兰芳大剧院的基础动作训练,到领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严苛——京剧的魅力不在妆容或服饰,而在其需要从七、八岁开始打磨的身体控制细节,从肌肉到眼神的极致要求。这让我明白,中国文化如同一扇门,站在门外只觉美丽,推门而入才知其深厚与震撼。
而网络上的文化交流,对我们互相了解有很大地帮助和好处。如,在小红书、TikTok上常有人问关于中国的问题,也有中国人解答;中国人在国外拍视频让国内了解国外,外国人在中国拍视频让国外了解中国。YouTube上许多“我没想到中国是这样”的视频能增长知识,有助于互相了解。无论是文化体验还是网络交流,我觉得都应保持好奇心,以开放的心态,听听别人的想法。(纳迪姆·迪亚布Nadim Diab(黎巴嫩)/CGTN新媒体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