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永新,如果你想积极参与异彩纷呈的文明实践活动,首选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如果苦于你的孩子暑期无人看管,首选去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如果周末你带孩子正愁没地方可玩,首选去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一系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明实践新举措在永新落地,这些举措如同妙笔生花,勾勒出一幅“需求有人听、难题有人解、文化有人传、活力有人添”的文明实践美丽画卷。
永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健康义诊活动。图片来源:江西文明网
阵地聚合:从“单一功能”到“多元枢纽”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要加快转型、提质增效,核心在于打破原有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的局限,实现跨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以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服务。走进永新县城南门老街入口处的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你能体验到林林总总的服务功能:在中心大厅,你能每日8点准时观看到各级电视台丰富的节目;在微型消防站展厅,你可以体验不同灭火器材带来的逼真的模拟动画效果;在非遗展厅,你可以看见本地非遗传承人制作的花灯、红军斗笠、和子四珍等精美的成品;在和子合唱艺术团活动室门外,你能听见里面传来的阵阵美妙歌声……这个由老县行政服务中心改造的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如今成了群众想来、能来、乐来、常来的综合服务枢纽。
永新县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68个。近年来,各地主动打破阵地闲置、功能单一的困境,在实践所(站)成为“多能一体”的平台上各出奇招:在曲白乡曲江村,实践站设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对面,为结合“一老一小”打造的综合体,内设7个功能室,组建5支志愿服务队伍;在烟阁乡黄竹岭村,实践站与超市、药店合作,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可兑换积分,凭积分兑换日用品;在澧田镇,实践所开通 “便民热线”,群众有需求直接打电话,志愿者接单服务;在才丰乡,实践所秉持“整合资源、共享共用”理念,打造陶艺馆、红色家风馆、油槽展示等功能区,实现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共建共享,为乡村注入奋进力量。
永新县非遗传承人汪擎昊在莲洲书院进行木雕技艺授课。图片来源:江西文明网
书院传承:从“文化符号”到“生活场景”
推动书院传承从以前单纯的静态“文化符号”,转化为群众可参与其中的生活场景,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文化融合发展的一个有益探索。2025年,永新县启动“文明实践+书院(书房)”融合示范点建设工作,以“书院传文明 实践润心田”品牌为引领,通过“升级改造一批,鼓励建设一批”书院(书房)融合示范点的模式,推动书院文化创造性转化。在澧田镇,以童书馆为圆心,辐射构建集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于一体的文明实践矩阵,通过文明实践的“书香路径”,让乡村儿童从阅读者成长为传播者,从“受益者”转变为“参与者”;在禾川镇,秀水书院融入现代文化元素,设文化展览、典籍室、阅览室等,成为集文化展示、阅读体验、研学活动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在莲洲乡,莲洲书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书院+”模式,开设农技讲座、思政教育等课程,成为惠民文化集聚区。此外,全县建成近300家书屋,形成以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分馆为纽带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永新县湘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暑期托管防溺水教育活动。图片来源:江西文明网
暑期托管:从“看护空档”到“成长乐园”
“以前暑假总担心孩子在家看电视、玩手机,现在送到实践站,不仅有人管,还能学画画、练书法,中午还有热乎乎的饭,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在北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门口,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谢英算起了“实惠账”。这个由社区实践站牵头的暑期托管班能为辖区内的困难家庭子女及双职工无暇照料的156名孩子提供服务,托管班的开设正是源于前期入户听诉时收集的“高频需求”。
永新县推出的暑期托管服务,从单单解决家长监护需求,向全面促进孩子的发展、实现“托管+教育”的双重价值的“成长乐园”转变,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效融入儿童教育发展的有力创新。在永新县禾川镇湘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托管班不仅安排了作业辅导,还邀请返乡大学生教孩子们用手机拍摄家乡风光;在北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周边幼儿园老师,设计了“非遗小课堂”,孩子们跟着剪纸艺人学剪窗花、跟着老手艺人扎风筝;在才丰乡龙安村实践站,文明实践员带着孩子们开展“自然探索”,在田间认识农作物,在溪边观察昆虫,让托管变成“亲近自然的课堂”。
为了让托管服务更可持续,各地还探索出“资源整合”模式:文明实践站提供场地,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担任辅导员,企业捐赠文具和食材,家长轮流参与管理。这种“多方出力”的模式,既降低了服务成本,又让托管班有了“人情味”,家长们在接送时交流育儿经验,原本陌生的邻里关系渐渐热络起来。
南昌大学口腔医学院大学生暑期实践队在开展“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活动。图片来源:江西文明网
人才赋能: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奔赴”
与传统“送文化”不同,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更注重 “种文化”,也真正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所需的人才赋能,实现了人才资源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奔赴的转化。“老师,基层怎么找新闻报道选题?”在近日“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走进永新县高溪乡的新闻导师专题培训会上,写作爱好者围着新闻宣传导师温小强在追问。作为“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 的一员,温老师每季度都会来永新县驻点一周,不仅是来找新闻素材,还帮各乡镇的新闻写作爱好者进行写作水平提升培训。
“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以“专业人才下沉”为核心,从全省遴选宣讲、新闻宣传、文艺、非遗等领域各100名专家,深入基层开展专题培训辅导20场。在县委党校,在宣讲导师邓顺平的指导下,成立了“红三湾”理论宣讲团;在县文联,在文艺导师肖雁青的带领下,摄影家协会的志愿者帮村民拍摄家乡风光,帮他们把照片做成文创产品;在澧田镇,非遗导师李添勇正在传授西陂村村民制作“和子四珍”的技艺。
如果说文化导师是专业援军,那么“万名大学生进千站”就是青春力量。2025年暑假期间,江西省50所高校的近千名大学生来到永新县,目前累计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近100余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精心组建的“小桑叶”暑期社会实践队,在3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以赋能乡村女性为重心,同步推进农村儿童关爱、独居老人陪伴及本土文化挖掘等工作;来自南昌大学口腔医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为社区群众送去一堂生动的口腔健康科普课,开展了系列主题为“红土映三湾,护齿永新行”的文明实践活动,将专业的口腔健康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
这些年轻人不仅带来了知识,更带来了新的帮扶视角。他们帮实践站开通短视频账号,记录村民的生活故事;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挂号、缴费;把村里的老手艺、老故事整理成文字。而大学生们也在服务中收获成长,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说:“以前在课本里学‘乡村振兴’,现在真切感受到村民的智慧和韧性,这才是最生动的课堂。”
永新县从需求收集到服务落地,从文化浸润到人才赋能,这些看似分散的举措,实则构成了基层文明实践的“生态链”:入户听诉找准“需求点”,暑期托管、文化服务直击痛点,书院和实践阵地搭建载体,文化导师和大学生注入新动能。在这个过程中,文明实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了群众能感知、能参与、能受益的具体行动。
基层的需求在变,服务的方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以群众为中心”的初心。当文明实践真正扎根基层沃土,融入日常肌理,就能拥有旺盛生命力。
供稿:江西省文明办 江西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