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陕西宝鸡237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了最热闹的“成长乐园”。在这里,青铜器纹饰在指尖重生,科学实验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安全防护的知识扎根,小小身影用行动传递文明——这个夏天,“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暑假”成为宝鸡青少年最鲜活的成长注脚。
金台区新福路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凤翔泥塑课堂。
指尖上的文化课:让历史“活”起来
“看,这是饕餮纹,古人用它表达对天地的敬畏!”陈仓区周原街道社区实践站里,志愿者手持青铜器仿品,给孩子们讲解周礼文化。揉泥、塑形、刻纹,孩子们专注地制作青铜泥塑。当稚拙的小鼎出炉时,10岁的李沐阳举着作品笑着:“原来我们宝鸡的历史,能捏在手里!”非遗传承人黄婷带着家长和孩子共绘挂虎,朱红的底色、金黄的纹饰里,6岁的王语桐跟着妈妈念起顺口溜:“挂虎镇宅,吉祥如意。”从青铜文化到非遗技艺,文明实践站让历史走出博物馆,变成孩子们能触摸、能参与的生动课堂。
岐山县凤仪东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里的好奇心:让科学“趣”起来
岐山县凤仪东路社区实践站的桌子上,盐粒随着音乐跳动。“这是声音的振动!”志愿者演示着“会跳舞的盐粒”实验,12岁的张睿瞪大了眼睛,拉着小伙伴尝试。而在千阳县西关社区,VR眼镜让孩子们“走进”青铜器铸造作坊,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操控的机器狗,更是引来阵阵欢呼。
“以前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现在知道,机器人编程和古人造青铜器一样,都是想让生活更美好!”参加完“七彩暑期嘉年华”课堂的赵宇轩写下感悟。从“神奇火焰掌”到显微镜探秘,文明实践站用趣味实验搭起桥梁,让科学探索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发了芽。
陇县城关镇西城社区“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暑假”活动
安全课上的成长礼:让守护“实”起来
“遇到有人落水,不能直接跳下去!”凤县红花铺镇草凉驿村实践站里,防溺水演练有条不紊地进行。志愿者用真实案例讲解自救技巧,11岁的刘思涵边学结绳边说道:“学会这个,既能保护自己,说不定还能帮助别人。”一旁的防震演练中,孩子们弯腰、抱头、快速撤离,动作熟练得像小战士。
陇县城关镇西城社区的女童保护课堂上,县妇联讲师用情景剧教孩子们识别危险。“背心、短裤遮盖的地方,别人不能碰!”8 岁的孙雨桐认真记着笔记,妈妈在旁笑着说:“实践站的课讲得细,孩子听得懂,我们家长也学得会。” 从防拐骗到自我保护,一堂堂安全课织密防护网,让成长多了份踏实。
金台区三迪社区文明实践站“爱鸟护鸟”小课堂
志愿岗上的文明行:让善意“传”起来
金台区三迪社区的小广场上,30名“护鸟小使者”正给居民讲鸟类保护知识。“这是朱鹮,是我们陕西的宝贝!”10 岁的周奕彤举着宣传画,声音清亮。课后,他们拿起夹子清理垃圾,汗水浸湿衣衫,却没人喊累。“能让社区变干净,特别开心!”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里,西南石油大学的志愿者们忙着引导游客、讲解文物。“叔叔,这个鼎是秦朝的吗?”面对小朋友的提问,大学生李雨桐耐心解答,巡逻间隙还不忘补学先秦历史。“在这里不仅能帮别人,还能学知识,这个暑假太有意义了!”
这个夏天,宝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文化在这里传承,好奇在这里满足,安全在这里扎根,善意在这里传递。正如参与活动的家长所说:“孩子们在实践里长了见识、强了本领、懂了担当,这才是暑假该有的样子。”
文明实践,精彩无限。这些发生在文明实践中心的成长故事,让“崇德向善”的种子在周礼故地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供稿:陕西省委文明办 宝鸡市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