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绿水村:菌香浸润文明里 绿水新颜入画来-中国文明网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绿水村:菌香浸润文明里 绿水新颜入画来

发表时间:2025-08-11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5月23日,一则喜讯让这个宁静的小村落欢欣鼓舞——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绿水村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朵文明之花,在丛林河畔谱写了动人篇章。

  风景秀丽的绿水村

  菌香满溢的文明蝶变

  “这里曾是煤矿遍布的老矿区,如今是食用菌特色产业村,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鲜活课堂。”绿水村党总支书记蔡志华介绍,立足“菌谷”资源优势,当地引进华绿生物、鲜菇坊等龙头企业,发展黑皮鸡枞、鹿茸菇等十余种特色菌菇,年产量超6万吨、产值超6亿元,村民们成了“蘑菇经济”的受益者。

  在绿水村,蘑菇不只是餐桌上的美味、账本上的收入,更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的风景。

  蘑菇总动员景区,是一个以食用菌为主题的儿童亲子乐园。景区里的设施都是模拟蘑菇的外观建造的,远远望去,碧水蓝天间,一个个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蘑菇”活灵活现。

  村民在大棚里采摘菌菇。

  沿着村里的道路前行,家风家训墙上“勤劳为本”“诚信立身”等字样在晨光中格外清晰。景区里,亲子主题活动定期开展,将文明理念融入亲子互动,让教育实践浸润童心成长。

  此外,绿水村探索出产业赋能文明新风的特色路径。通过评选“诚信经营户”“互助模范家庭”等方式,以产业发展中的榜样力量推动文明乡风培育。

  文明新风已随着菌香飘进家家户户。在村委会旁的“积分超市”里,货架上的菌菇干货、生活用品整齐排列,村民通过邻里互助等积攒积分兑换物品,既擦亮了“菌谷”名片的颜值,又涵养了“勤劳互助”的村风;在乡间地头、田坝小院,“五色娘子军”巾帼志愿者穿梭奔走,为绿水村的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基层治理工作注入“她能量”。

  在产业文化的浸润下,绿水村的文明实践之花伴着菌香越开越盛,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也传递着乡土间的温暖与力量。

  菌谷深处的和美家园

  “现在村里的‘爱心公益积分超市’可红火了,不光打扫卫生能积分,科学养殖鸡鸭、做好事都能攒分。攒够了分就能换洗衣粉、食用油,大伙儿的劲头别提多足了!”邓正兰指着不远处的超市,眼里满是笑意。

  “这种‘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模式,就像酵母发酵一样,让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越来越高。”蔡志华解释道。绿水村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基础上,精心打造“爱心公益积分超市”,把投身产业发展、参加公益劳动、参与村容整治等事项量化为积分,既调动了村民的主动性,又引导大家崇德向善,让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如今,村里的治理更精细、规范也更严明,连墙角的青苔都透着清爽。

  幸福文明的和谐家园

  漫步村中,随处可见精心设计的宣传版画:文化墙绘着“矿山变菌谷”的奋斗故事,法治长廊里“邻里互助”的漫画生动有趣,村规民约宣传栏用顺口溜写着“鸡鸭圈养不扰民,秸秆还田肥土地”……这些融入菌乡元素的宣传阵地,既扮靓了村庄,又成了“无声的老师”,让村民在散步闲聊间受教育、明事理,主动参与到村庄治理中。

  党建引领是绿水村治理的“根”与“魂”。在村委会的党员活动室里,每月一次的“党员说事”会议正开得热火朝天——“红白事从简的规矩得守住,谁家办事都得提前报备,绝不能搞攀比浪费!”老党员的话掷地有声;“村里那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光靠网格员跑腿太辛苦,要不咱们党员轮流搭把手?”年轻党员黄玉的提议立刻引来一片赞同……你一言我一语,说的是家长里短,谋的是民生福祉。

  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入手,绿水村构建起“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广“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自己办”的“三事分流”机制,让治理更高效;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四会”,聘风俗监督员盯紧陈规陋习;开展“榜样面对面”宣讲、“好人在身边”微访谈、“最美家庭”评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不比阔气比正气,不比财富比和睦”成了绿水村新风尚。

  绿色发展的文明答卷

  一组数字见证着这场绿色蜕变: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50万元;4230亩耕地上,不仅长出了丰硕的果实,更孕育出“国家级宜居村庄”“全国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这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村民用双手书写的答卷。

  学生们正在万盛主题公园参观学习。

  “你是没见过从前哟!”村民鲜光芬,指着眼前的景致打开了话匣子。她记得曾经的绿水村:房屋建得很乱,没有规划;树多,乱得不成行;水塘多,但大部分是臭水塘……那时候别说游客,连亲戚都不爱来。“如今再看,沥青路通到了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晚,住在这里,比城里还舒坦。”

  这样的变化,源于村里持续多年的人居环境整治。按照“一组一特色”的思路,320户农房换上了白墙灰瓦的新装,6座旅游厕所干净整洁,2个垃圾中转站实现“日产日清”,20名专职环卫工人定岗定时巡逻,垃圾分类成了村民的“下意识”;“一环三纵四横”的旅游路网串联起各个景点,500亩高标准农田里稻菽飘香,600亩生态修复区重现绿意,545户人家用上了卫生厕所,2处健身广场成了老人孩子的乐园,200盏路灯点亮了乡村的夜。“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图景,正从规划图变成实景画。

  菌香袅袅处,文明新风扬。如今的绿水村,产业的“绿”与文明的“红”交相辉映,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正续写着“菌谷深处皆和美”的动人篇章。

  供稿:重庆市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