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 文化之钥开启幸福之门-中国文明网

陕西宝鸡: 文化之钥开启幸福之门

发表时间:2025-08-12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作为周礼之乡、青铜器故里,陕西省宝鸡市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在新时代书写了城市文明建设的生动篇章。宝鸡市以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核心,从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等小切口入手,多维度发力,探索出一条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让千年古城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宝鸡市城市俯瞰图。宝鸡市委文明办供图

  移风易俗:为幸福“减负”,让文明扎根

  面对婚丧嫁娶中的陈规陋习,宝鸡市以婚俗改革为突破口,将移风易俗纳入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体系。金台区作为全国首批婚俗改革实验区,通过“三项机制”“四大阵地”“五个平台”“六个维度”的“3456”创新模式,推动婚事简办成为新风尚。胜利村、紫原村等5个典型村的涌现,使青年婚姻回归爱情本质,群众婚丧消费降低近三成。千阳县则将婚俗改革与文明实践结合,围绕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攻坚破题,让“一顿臊子面办喜事”的淳朴民风重现。

  在村规民约的约束下,宝鸡市1164个行政村建立红白理事会,通过积分超市、村规民约等方式,划出“硬杠杠”,管住“穷大方”。岐山县以臊子面取代奢华宴席,凤县“红白事瘦身 村民一身轻”等特色做法,推动薄养厚葬转向厚养薄葬。这种“制度+文化”的双轮驱动,让文明新风吹散陈腐旧习,成为群众看得见的幸福增量。

 金台区给新人集体颁证。宝鸡市委文明办供图

  文明实践:以微光聚暖流,筑造温暖之城

  宝鸡市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文明城市的“温度计”,构建“1+8+N”全域化志愿服务体系,组建4700余支队伍,年均开展活动超万场。在麟游县,志愿者化身“文明观察员”,清理社区“牛皮癣”、帮扶老人出行、引导交通秩序,4200余人次参与活动,让“红马甲”成为街头最暖风景。金台区则通过“美丽庭院+文明乡风”活动,选树462户示范家庭,以庭院“小美”助推乡村“大美”,激发群众自治热情。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触角还延伸至文化传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何尊、逨盘等文物为载体,开展“最早的中国”文明实践宣讲,将周礼精神融入市民教育;渭滨区开展“渭”您服务,“五心”促“五最”文明实践活动,实现为民解忧零距离。从助人到育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更塑造了崇德向善的城市品格。

  田间地头,时常传来“蒲公英”志愿者们的宣讲声。宝鸡市委文明办供图

  社区治理:绣花功夫绘就家门口的幸福

  宝鸡市通过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改造44处口袋公园、61.4万平方米绿地,20余条道路焕新,6座城市驿站落地,真正实现“面子”与“里子”双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是宝鸡提升民生福祉的“绣花工程”,金台区陈仓园一区通过节能改造、管网更新,让20年旧宅焕发新颜;渭滨区姜园小区加装电梯,破解老人上下楼难问题。

  法治则为文明筑牢根基。《宝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自2022年施行以来,以法规形式鼓励善行、惩戒陋习,斑马线礼让行人、公交让座等行为蔚然成风。陈仓区通过网格化管理,将174个点位责任到人,发放文明手册2.5万册,推动创建为民理念深入人心。从硬件升级到软性治理,宝鸡用精细化服务诠释了人民城市的内涵。

  宝鸡市渭河体育公园。宝鸡市委文明办供图

  文化赋能:千年文脉滋养现代文明

  宝鸡市深挖周秦文化底蕴,将青铜器、泥塑、剪纸等元素融入城市景观。经二路上的何尊雕塑群、公益广告中的马勺脸谱,让历史“活”在街头。青铜器博物院通过动态展示、铭文解读,使“宅兹中国”“德政理念”跨越时空,成为市民的文化自信之源。

  文旅文化亦为文明添彩。渭河生态公园集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于一体,空气质量稳居关中前列,实现“绿水青山”与“文明宜居”双赢。“书香陈仓 文明宝鸡 我领读”品牌活动的举办,让文化不再是静态遗产,而是转化为推动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

  从一场简朴婚礼、一次志愿帮扶,到一条焕新道路、一处文化地标,这些小场景共同拼凑出“大文明”的图景。如今,332万宝鸡人民既是文明的受益者,更是创造者。这座古城以文明为钥,不仅解锁了“幸福密码”,更探索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建路径——唯有让文明扎根生活、服务民生,方能真正实现“城以人为本,人以城为荣”的共生共荣。

  供稿:陕西省委文明办 宝鸡市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姜丽】